美中貿易框架協議維持55%關稅備受關注

美中貿易框架協議維持55%關稅備受關注

概況

美國與中國於2025年6月達成的貿易框架協議,目前仍然備受各界關注與審視。根據該協議,美國對中國商品已確認維持55%的關稅(tariffs),中方則對美國商品維持10%的關稅。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表態未來可能調整關稅,但目前水準不變。此舉對全球供應鏈與科技產業具有重大影響,特別是稀土(rare earths)、汽車和鋼鋁等戰略產業。此輪發展截至2025年7月21日。

最新發展

2025年7月7日,美國白宮確認,針對多國的「互惠關稅」(reciprocal tariffs)生效日期將延後至8月1日。川普政府在7月8日內閣會議中強調,現行對中國商品的55%關稅水準將暫時維持,未來有可能依談判進展再作調整。同時,川普於7月內陸續向包括歐盟(European Union, EU)、日本(Japan)、南韓(South Korea)等14國發出通知,若未於月底達成協議,將面臨新的高額關稅措施。此外,汽車、鋼鋁等特定產業亦被加徵25%至50%的額外關稅,銅(copper)關稅則於8月1日生效。

重要事件時序

  • 2025年4月2日:川普宣布對包括中國在內約90個貿易夥伴徵收「解放日」(Liberation Day)關稅,對中國的互惠關稅初始為34%。
  • 2025年4月8-9日:在中國報復性措施下,川普將中國互惠關稅提高至125%,並於5月12日雙方同意暫緩,降至10%並維持90天。
  • 2025年6月27日:中美雙方正式確認簽署協議,將美國對中國商品關稅設定為55%。
  • 2025年7月7日:白宮宣布將多國互惠關稅的實施日延後至8月1日,並發函威脅“金磚國家”(BRICS-aligned countries)加徵10%關稅。
  • 2025年7月8-10日:美國針對加拿大(Canada)、歐盟、日本、南韓等主要貿易夥伴發布新關稅通知。

影響分析

此輪關稅及貿易框架對全球供應鏈構成壓力,尤其對依賴中國稀土(金屬)、汽車零組件與電子產品進口的產業影響深遠。美國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推高家庭成本,據估一戶美國家庭年均負擔增加近1300美元[2]。貿易緊張導致外商投資趨於保守,全球市場波動加劇,尤其是新興市場因“金磚國家”遭威脅而可能承受額外壓力。中國方面,由於10%關稅相對溫和,部分出口商得以喘息,但對科技和高附加價值產業仍造成抑制。此外,此政策預告期使全球企業須加速調整供應鏈策略並尋找多元市場,以分散風險。

未來展望

後續值得高度關注的是2025年8月1日,屆時美國對中國及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的新關稅政策將正式進入下一階段。若雙方在8月前無法就長期安排達成協議,關稅可能恢復至更高水準。一旦關稅再次上揚,全球供應鏈恐面臨新一輪動盪,國際貿易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將持續。科技、汽車與稀土產業將繼續處於政策風險核心。未來幾週中美雙邊談判進展、各國與美國的臨時協商結果,以及全球經濟數據對貿易政策的反饋,都將牽動國際市場敏感神經。

References

1. https://www.china-briefing.com/news/us-china-tariff-rates-2025/
2. https://taxfoundation.org/research/all/federal/trump-tariffs-trade-war/
3. https://time.com/7300389/trump-trade-deals-tariff-letters-deadline/
4. https://www.tradecomplianceresourcehub.com/2025/07/17/trump-2-0-tariff-tracker/
5. https://www.foxbusiness.com/politics/timeline-where-tariffs-stand-now-winding-road-led-us-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