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nflict between Iran and Israel

以色列突襲伊朗核設施引發十二日戰爭

以色列突襲伊朗核設施引發十二日戰爭

概況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 (Israel) 發動對伊朗 (Iran) 重要核設施的突襲,雙方之後爆發激烈的導彈及無人機交火,形成所謂的「十二日戰爭 (Twelve-Day War)」。美國 (United States) 積極介入調停,最終於2025年6月24日促成停火協議。然而,情勢至今依舊緊張,伊朗持續公開支持黎巴嫩真主黨 (Hezbollah),並發出針對以色列官員的暗殺威脅(截至2025年8月13日)。這場衝突將中東局勢推向新一波高張力與不確定性。 最新發展 2025年8月13日,伊朗最高國家安全會議書記阿里·拉里賈尼 (Ali Larijani) 訪問貝魯特 (Beirut),公開重申對真主黨 (Hezbollah) 的全面支持,呼籲黎巴嫩民眾「維護抵抗力量」。此舉象徵伊朗在真主黨因衝突損耗及敘利亞政權垮台後,積極試圖恢復其在黎凡特(Levant)地區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 (Benjamin Netanyahu) 於8月12日向媒體表示,伊朗雖仍掌有約400公斤濃縮鈾,但短期內難以重啟核項目,因為存放地點的實際控制權尚未恢復。
Alan Tsang
以伊戰爭停火後中東局勢仍高度緊張

以伊戰爭停火後中東局勢仍高度緊張

概況 截至2025年8月11日,中東局勢在「以色列—伊朗戰爭(Twelve-Day War)」6月停火後仍高度緊張,停火未能鞏固並伴隨飛彈與無人機互擊、地緣政治施壓與代理人網絡調整,牽動「抵抗軸心(Axis of Resistance)」與區域安全格局[1][3]。 以色列(Israel)6月中對伊朗(Iran)軍事與核設施發動突襲,伊朗以彈道飛彈與無人機大規模報復;美國(United States)在第九天空襲伊朗三處核設施後,華府斡旋下於6月24日宣布停火,但隨後爆發多起衝突與政治對抗,使停火脆弱性暴露[1][3]。 最新發展 8月7日,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支持者於全國16處示威,抗議黎巴嫩政府推動「解除真主黨武裝」相關舉措,凸顯其社會動員力仍在,短期內削弱其影響的政策阻力巨大[4]。 8月8日,伊朗最高領袖(Supreme Leader)在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
Alan Tsang
伊朗軍方宣布與以色列衝突持續進行

伊朗軍方宣布與以色列衝突持續進行

概況 截至2025年8月5日,伊朗軍方總長(Iran's military chief)公開宣布,伊朗與以色列(Israel)之間的衝突仍持續進行,並強調伊朗飛彈與無人機(drone)部隊維持高度戰備狀態。本輪緊張局勢源自2025年6月以色列對伊朗發動突襲式空襲,導致戰事升級,並於8月初因以色列部長參訪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再次引發區域憂慮。此次危機牽動中東(Middle East)地緣政治秩序,不僅攸關以伊雙方,更波及全球能源與安全。 最新發展 2025年8月5日,伊朗軍方總長(Iran's military chief)發表聲明,強調以色列與伊朗間的衝突尚未結束,尤其在飛彈與無人機部隊持續待命下,任何突發軍事衝突都有可能立即爆發。此番聲明是在以色列部長於8月初(具體日期未公開)參訪耶路撒冷聖地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後發表,該舉動被視為對巴勒斯坦人及伊斯蘭世界的重大挑釁,引發伊朗及其盟友(如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新一波抗議與威嚇。此外,
Alan Tsang
以色列加劇攻擊加薩 伊朗重啟核談判

以色列加劇攻擊加薩 伊朗重啟核談判

概況 截至2025年7月21日,以色列(Israel)已加劇對哈馬斯(Hamas)在加薩(Gaza)的打擊行動,並發佈大規模撤離命令,導致衝突態勢急劇升級。此舉造成重大人道主義危機,引發國際社會強烈譴責。與此同時,以色列與敘利亞(Syria)達成了停火協議,但地區緊張關係依舊。伊朗(Iran)則同意於下週重啟與歐洲三國(E3,即英國、法國、德國)的核談判,歐洲方面則威脅若進展有限,將於8月底啟動聯合國(UN)制裁程序。這一系列最新發展對中東地區的和平、國際關係及未來安全形勢具有深遠影響。 最新發展 2025年7月21日,以色列(Israel)在對加薩(Gaza)哈馬斯(Hamas)發動新一輪嚴厲軍事行動後,已命令部分地區的平民大規模撤離。以軍方聲稱,進行高強度空襲及地面作戰,以癱瘓哈馬斯所有主要基礎設施。國際間,包括25個國家,已公開譴責以色列在加薩造成的「不人道殺戮」和極度有限的援助供應[
Alan Tsang
以色列空襲敘利亞蘇韋達省保護德魯茲族群

以色列空襲敘利亞蘇韋達省保護德魯茲族群

概況 2025年7月,隨著敘利亞南部蘇韋達省(Suwayda Province)局勢急劇惡化,以色列國防軍(Israel Defense Forces, IDF)針對敘利亞軍隊展開空襲,自稱是為了保護當地德魯茲族群(Druze community)。敘利亞過渡政府(Syrian transitional government)出兵鎮壓當地族群衝突,局部地區陷入血腥對抗。這些發展凸顯當前敘利亞內部碎片化危機及區域強權的安全角力。至2025年7月19日,以色列在空襲後態度逆轉,與伊朗(Iran)陷入有關防空系統現代化的區域安全博弈。 最新發展 2025年7月15日,以色列國防軍對蘇韋達省多個敘利亞軍事目標發動空襲,宣稱保障當地德魯茲族民眾的安全。以色列近期在其與西南敘利亞的緩衝區加強軍事存在,要求敘軍撤出該區。同一時期,德魯茲武裝與貝都因(Bedouin)族群爆發激烈衝突,觸發大規模宗教報復。敘利亞政府則在7月14日至16日間部署軍隊進入蘇韋達維持秩序,並於7月15日與德魯茲領袖中部分人士達成協議,但噴張的暴力未有明顯緩解。7月16日,以色列進一步空襲大馬士革(Damascus)國
Alan Tsang
伊朗違反停火協議大規模攻擊以色列軍事據點

伊朗違反停火協議大規模攻擊以色列軍事據點

概況 截至2025年7月9日,伊朗(Iran)對以色列國防軍(Israel Defense Forces, IDF)多個據點發射飛彈,作為對以色列連日來空襲德黑蘭(Tehran)的報復行動,此舉已違反了美國(United States)在2025年6月24日促成的停火協議(ceasefire)。此次衝突加劇區域緊張局勢,並使原有的國際外交努力——特別是美伊之間的核子談判(US-Iran nuclear talks)——受到重大挑戰。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正計劃於近期訪問白宮(White House),顯示美國高度關注並介入該地區情勢。 最新發展 2025年7月9日,伊朗以約500枚彈道飛彈和超過1,000架無人機大規模攻擊以色列軍事據點,據報導,這是直接回應自6月13日以色列針對德黑蘭軍事基地及疑似核設施的多次空襲。以色列則依靠自製「箭矢」(Arrow)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據稱成功攔截了90%以上的攻擊飛彈,顯示防禦能力不斷提升。此次事件發生在6月24日美方斡旋停火後不到三週,顯示雙方軍事行動未有明顯降溫。 重要事件時序 * 2024年
Alan Tsang
伊朗領袖首度現身,以總理訪美尋求外交突破

伊朗領袖首度現身,以總理訪美尋求外交突破

概況 2025年7月,在伊朗與以色列(Iran-Israel)激烈衝突後的動盪局勢下,伊朗最高領袖阿里·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於7月6日首次公開露面,這是他自6月12日戰事爆發後搬遷以來的首次露面。伊朗同時宣佈大規模逮捕行動,逮捕逾700人,指控其涉及間諜活動。7月8日,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訪問美國,象徵在軍事對抗後尋求外交出路。這一連串發展不僅牽動區域安全,也直接影響伊朗、以色列、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哈馬斯(Hamas)及美國等多方利益。 最新發展 2025年7月6日,伊朗最高領袖阿里·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自伊朗與以色列開戰(6月12日)初期轉移以來,首次出現在公開場合,意圖展示伊朗體制依然穩固。伊朗安全部門同日宣佈逮捕超過700名涉嫌間諜活動的人員,強調國內安全威脅升高,並指控以色列及其盟友滲透。7月8日,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抵達美國,展開高層會談,
Alan Ts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