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突襲伊朗核設施引發十二日戰爭

以色列突襲伊朗核設施引發十二日戰爭

概況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 (Israel) 發動對伊朗 (Iran) 重要核設施的突襲,雙方之後爆發激烈的導彈及無人機交火,形成所謂的「十二日戰爭 (Twelve-Day War)」。美國 (United States) 積極介入調停,最終於2025年6月24日促成停火協議。然而,情勢至今依舊緊張,伊朗持續公開支持黎巴嫩真主黨 (Hezbollah),並發出針對以色列官員的暗殺威脅(截至2025年8月13日)。這場衝突將中東局勢推向新一波高張力與不確定性。

最新發展

2025年8月13日,伊朗最高國家安全會議書記阿里·拉里賈尼 (Ali Larijani) 訪問貝魯特 (Beirut),公開重申對真主黨 (Hezbollah) 的全面支持,呼籲黎巴嫩民眾「維護抵抗力量」。此舉象徵伊朗在真主黨因衝突損耗及敘利亞政權垮台後,積極試圖恢復其在黎凡特(Levant)地區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 (Benjamin Netanyahu) 於8月12日向媒體表示,伊朗雖仍掌有約400公斤濃縮鈾,但短期內難以重啟核項目,因為存放地點的實際控制權尚未恢復。

重要事件時序

  •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發動空襲,攻擊伊朗主要軍事與核設施,並刺殺多名伊朗高層軍官、核專家和政要[1][3]。
  • 2025年6月14日:伊朗展開大規模報復行動,對以色列多個城市發射彈道導彈及自殺式無人機[1][3]。
  • 2025年6月21日:美國參戰,聯手以色列轟炸伊朗納坦茲 (Natanz)、伊斯法罕 (Isfahan)、福爾多 (Fordow) 等三處核設施[1][3]。
  • 2025年6月23日:伊朗以導彈攻擊美國卡達烏代德(Al-Udeid)空軍基地,以作報復[3]。
  • 2025年6月24日:在美國斡旋下,伊朗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雙方暫時停止大規模軍事行動[1][3]。
  • 2025年8月13日:伊朗高官阿里·拉里賈尼 (Ali Larijani) 公開強調對真主黨的支持,並於貝魯特表達對當地抵抗力量的期待[4]。

影響分析

此次伊朗-以色列(Iran–Israel)直接衝突是近數十年罕見的大規模軍事對抗,對中東地區及全球造成多重影響。首先,戰事顯著削弱伊朗核計劃的實體設施及專業人力,雖然失去部分濃縮鈾存取權,但長遠而言未能徹底終結其核企圖[4]。其次,伊朗支持真主黨 (Hezbollah) 的公開化,試圖彌補其在當地影響力下滑,同時牽動黎巴嫩及黎凡特多國政局。美國(United States)的軍事與外交介入力度再度提升,展現其維持以色列軍事優勢及中東安全版圖的意圖。另一方面,美國直接參與轟炸伊朗核設施及基地,使美伊兩國關係再度緊張,增添未來爆發更大規模衝突的風險。此外,區域內的紅海局勢、敘利亞叛變,以及伊朗盟邦遜失實力,都為區域穩定帶來不確定性。

未來展望

多方評估顯示,以色列與伊朗另一輪大規模衝突極可能於2025年底前再次爆發,甚至有可能在8月底前出現新一波軍事行動[2]。伊朗為維護區域影響力,將在外交與非對稱軍力(如無人機、代理人部隊)間尋找新的施壓手段,而以色列則可能再次尋求美國更直接的軍事支持。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 (Donald Trump) 政府對此將保持高警覺,如處理不慎,可能導致美伊全面戰爭,區域安全局勢或急劇惡化。國際社會對中東核擴散、能源市場與人道危機發展亦密切關注。建議持續關接受真主黨、敘利亞及紅海周邊局勢變化,隨時調整政策因應潛在風險[2][4]。

References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ran%E2%80%93Israel_war
2. https://quincyinst.org/2025/08/11/the-next-israel-iran-war-is-coming/
3.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the-road-to-the-israel-iran-war/
4. https://www.understandingwar.org/backgrounder/iran-update-august-13-2025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bt3DZyu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