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China) 經濟轉向內需驅動 GDP預測上調至4.6%
概況
截至2025年6月底,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經濟呈現出穩健增長的態勢,官方將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測上調至4.6%,反映內需特別是零售消費的韌性,但同時面臨工業產出走緩及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升高的挑戰。這一局面顯示,中國經濟正處於由外需轉向內需動力之過渡期,其政策調整與國際經貿局勢備受關注,對全球供應鏈及區域經濟穩定具有重要影響。數據來源包括國家統計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NBS)、中國人民銀行(People's Bank of China)及國際機構。
最新發展
2025年6月19日,國家統計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NBS)發布五月經濟數據,指出工業產出放緩,但零售銷售與內需消費回升,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當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持續下跌0.1%,顯示通縮壓力尚存,部分反映總體需求不足。就業市場略有改善,調查失業率自3月的5.2%下降至4、5月的5.1%,但青年失業率仍處於15.8%的高位。受美國加徵關稅與地緣政治摩擦影響,出口與製造業投資表現乏力,特別是鋼鐵與水泥等基礎工業品產量增長放緩[1][2][3]。
重要事件時序
- 2025年3月:中國經濟首兩月零售及工業產出超預期增長,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劉愛華(Liu Aihua)指趨勢積極,其中房地產投資下滑近10%[4]。
- 2025年4月:全國調查失業率降至5.1%,青年失業率15.8%[1]。
- 2025年5月:通脹(CPI)同比再度下降0.1%,工業產出增速放緩,出口受美國新一輪關稅舉措打擊明顯。國家進一步推動內需、消費刺激政策[2][3]。
- 2025年6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零售消費成為經濟穩定主要支撐,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連續多月處於榮枯線附近,顯示行業信心有待修復[2]。
影響分析
這一系列發展表明,中國政策層面正將經濟重心由傳統工業與出口導向,轉向擴大內需與激勵消費,嘗試對沖外部衝擊。美國(United States)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及全球貿易環境不穩,對中國出口、製造業投資和以出口為導向的地區(如長三角、珠三角)構成壓力。工業品產量增速下降,如鋼鐵和水泥行業,已影響相關產業鏈上下游。消費回暖與就業改善對穩定社會信心、減輕青年失業壓力至關重要,但價格指標(如CPI持續負增長)意味終端需求尚未完全恢復。銀行信貸增長溫和,政策持續寬鬆,有助於中小企業與消費領域發展,但也需警惕地方債務與資產負債表風險[1][2][3][4]。
未來展望
展望下半年,外部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trade policy uncertainty)可能持續壓制出口與製造業投資,國家將繼續透過消費券、汽車和家電換新補貼等政策強化內需。2025年下半年PMI、CPI與就業數據將是觀察復甦動能與結構改善的關鍵,若消費端能持續增長,對整體經濟增長目標實現將形成有力支撐。同時,金融環境與地方政府債務動態亦需密切監控,以防系統性風險釋放。
References
1. https://tradingeconomics.com/china/unemployment-rate
2. https://www.china-briefing.com/news/chinas-economy-may-2025-cooling-industrial-output-resilient-consumption/
3. https://tradingeconomics.com/china/inflation-cpi
4. https://www.china-briefing.com/news/chinas-economy-in-early-2025-retail-and-industrial-growth-defy-expectations/
5. https://data.stats.gov.cn/english/easyquery.htm?cn=A01